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文字新闻
以硬核科技展现高校力量与担当 东华大学11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
发布时间:2020-09-23    来源:松江报

  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非织造材料为抗疫物资生产“保驾护航”、让颜色拥有数字“身份证”……在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东华大学携11项科技成果参展,以硬核科技展现高校力量与担当。

  新冠疫情发生之初,口罩、防护服急缺等问题牵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主任朱美芳的心。“要做就做疫情急需、国内没有的”,朱美芳团队拿出“科研攻关争分夺秒”“重新回一线当工人”的那股劲,研发出集高防护性、舒适性和持久耐用性于一身的优质有限次使用防护服,经钴60辐照杀菌后可重复使用,部分物化指标甚至超过了国际著名公司的同类产品,产能短时间内达到每天生产约2000件。该项目还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启动的高端防疫产品攻关项目。

  新冠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术服等非织造医用防护制品成为尤为关键的防疫“利器”。非织造材料的品质与功能是非织造医用防护制品有效防护细菌、病毒的关键,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团队针对口罩防病毒的关键材料——纺熔非织造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艺集中科研攻关。目前,系列纺熔非织造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与国内纺熔非织造材料龙头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并建成示范生产线十余条,所生产的纺熔非织造材料大量用于医用口罩、民用口罩、儿童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生产,有效保障了此次新冠疫情中抗疫物资的生产。靳向煜也于近期获评“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自2003年“非典”后,团队持续研制出防护口罩滤料、医用防护服材料等系列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中国红、蒂芙尼蓝、星巴克绿……这些大家熟知的颜色已经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在纺织品设计和生产中,如何实现对面料颜色的高效精准管控及数字化传输交流成为一大全球化难题。作为纺织产业大国,我国年产纺织面料达1000多亿米,然而,企业面料开发对颜色的表达却大多依赖于工厂老师傅的“经验谈”,人工配色实物试样花费时间长,对颜色缺乏科学化管控。面对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这一难题,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张瑞云教授团队开始在色纺纱配色、面料仿真和面料数据库领域开展科研攻坚,自主研发全光谱染料和色纤维的反射光谱体系和高覆盖色域体系,创建了混色和单色的光谱匹配模型,确保了混色样品和单色面料的高度匹配;研发面料虚拟仿真和影像数据库并实现智能检索。《色纺纱与色织面料颜色数字化系统》项目实现了让颜色拥有可全球通行的数字“身份证”,配色从此告别“经验谈”,走向智能化。

  在今年的工博会上,东华大学参展项目还有材料学院游正伟教授团队“新型智能功能聚氨酯材料”、纺织学院杜赵群教授团队“CHES-FY 纺织材料手感风格测试仪”、材料学院孙宾教授团队“新型绿色高效钛系纳米催化剂的开发及其聚酯产业应用推广”、材料学院王燕萍副教授团队“高性能液晶聚芳酯纤维”、化工生物学院刘保江副教授团队“工业场所室内VOCs净化设备成套关键技术”、材料学院陈烨副教授团队“生态硅氮系阻燃纤维素纤维及其面料制品”、民航复材协同创新中心朱姝副教授团队“航空级热塑性复合材料”、纺织学院关国平副教授团队“踝关节内翻的踝护具”等,用高质量科技成果打出“智能牌”环保牌”生活牌”。

  近年来,东华大学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把学校科研成果的“智力”转化成产业的“战力”、行业的“活力”、企业的“动力”,服务支撑纺织、材料、医疗、服装、设计等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产业生产实践精准对接,连年参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已成为东华大学探索产业发展融合、以科技赋能产业的生动缩影。

上一条:以更高政治站位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再添生力军 恒瑞源正上海总部基地落户松江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